第127章 百乐门(1w)_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读啦小说网 >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 第127章 百乐门(1w)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27章 百乐门(1w)

  第127章百乐门(1w)

  朱传仁自打上了老常的贼船,担任这华商总会的副会长一职,每天的应酬接二连三,从来没断过,惹得倪思纯和馨儿老大不乐意。

  不乐意也没办法,这就是他的工作,身为副会长,不能总不露面。

  而且他虽名为副会长,可干的都是总会长的工作,大事小情都需要他过目。

  为了方便他办公,华商总会的办公地放在了仁和大厦,也就是和平饭店楼上,占了半层楼的位置。

  而朱传仁为了更好的掌控华商总会,他也拿出了不小的资源分享给大家,让所有人都看到甜头,才愿意跟他这个会长冲锋陷阵。

  就拿工程来说,朱传仁一上马就带着总会垄断了整个魔都的基建工程,外面人想要分一杯羹,就只能捡他们剩下不要的东西。

  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商人意识到华商总会的厉害之处,选择加入,付出的代价不过是一年1万的会费罢了。

  当然,这只是最基础的费用,想要提高地位,上面还有10万、50万档。

  如果你一年给总会上交50万,就有资格坐在朱传仁对面谈话。

  商人混的是什么?无非是资源和眼界,能跟朱传仁当面对话,一年50万不多,人家指缝里随便露出来一点就够你吃好几年的了。

  而上交的会费也不会被随便乱用,除了支付场地租金以及文员的工资外,剩下的钱一部分用于商会活动资金,一部分用于帮扶微小企业。

  微小企业可以通过‘定海’银行,申请特殊项目贷款,利息极低。

  就冲这一手,大家也得支持朱传仁长生不老,简直是大家的恩人呐。

  另外,商会三天一小聚,七天一大聚,每次舞会、酒会,就是大家沟通信息最好的场合。

  一次次活动下来,大家就对目前的经济形势有了最新的认知,方便大家及时进行调整,通过这样的方式,朱传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魔都商界,造成了一种大家团结一致共进退的‘假象’。

  租界各方外国势力各自为战,跟团结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而且这个年代来魔都的老外有个共同特征,他们忘记了国家荣誉,满脑子只想赚钱。

  这个时候,只要给他们足够的利益,他们是可以放弃一切的。

  而朱传仁恰好是个中高手,凭他跟老外的关系,时不时给他们些好处,足以让华商总会在平稳中成长,一旦成为一股庞大且不可逆的势力,老外就算后悔也没用。

  这晚,愚园路极司菲而路即今万航渡路交界处,百乐门舞厅举行隆重的开幕典礼。

  魔都柿长亲临,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贺辞:“愿众宾兮愉快,入百乐之门;祝主人兮胜利,臻至高无上……”

  随后,柿长夫人手持一把“金钥匙”,开启象征“百年欢乐”的“门”,于是舞厅洞开,乐队轰鸣,人们蜂拥而入……

  是的,被誉为远东第一乐府的百乐门惊艳登场,吸引了海内外的瞩目。

  百乐门外观采用美国最前卫的Artdeco建筑风格,二层为舞池和宴会厅,最大的舞池500余平方米,舞池地板用汽车钢板支托,跳舞时会产生一种晃动的感觉,因此百乐门被誉为是全魔都独家装有“弹簧地板”的专业舞厅;

  大舞池旁有中池、小池、习舞池;

  一侧阳台上还有一个由玻璃地板做成的透明舞池,跳起舞来感觉奇美;

  百乐门舞厅全部启用,可供千人同时跳舞。

  三楼为旅馆,还有著名的金光小舞池。

  顶层装有一个巨大的圆筒形玻璃钢塔,舞客准备离场,服务生可在塔上打出客人的汽车牌号,车夫从远处看到,就可以将汽车开到舞厅门口。

  百乐门楼顶中央,矗立着高达9米的圆柱型玻璃银光塔座,那璀璨无比的霓虹灯成为魔都的一大奇景。

  至于百乐门的老板是谁,原世界中有很多传说,据说股东有多个,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神秘人物,一是南浔富商顾联承,二是晚清名臣盛轩淮的七女儿盛爱颐。

  先说顾联承,他是清末富商顾福昌的孙子。

  顾联承还有一好就是喜爱佛教,他在百乐门开张之前,捐出位于今延安西路、镇宁路路口的一块花园地产,为圆瑛法师建造传经弘道的殿堂;

  1934年建成,命名为魔都圆明讲堂。

  顾联承皈依圆瑛法师,法名莲成;又皈依印光老法师,法号证心。他的夫人刑景贤也笃信佛教,法名明心。

  还有一位神秘人物叫盛爱颐,据说她投资了60万两白银。

  盛爱颐毕业于魔都圣约翰大学,她的四哥盛恩颐是汉冶萍公司总经理盛恩颐,著名公子哥宋梓文从丑国留学归来担任他的英文秘书,常常出入盛府,结识了盛爱颐,并且与她相恋。

  宋梓文向盛家求婚,盛爱颐的母亲婉言拒绝。

  当年老孙在羊城催促宋梓文南下,宋梓文希望与盛爱颐与他同去,盛爱颐犹豫了半天,最后缺少勇气和他一起“私奔”。

  几年后,宋梓文结婚,盛爱颐闻之妈伤心又后悔,大病一场,她直到32岁才嫁人为妻。

  百乐门开业以后,《申报》隔三差五刊登百乐门的广告,刊登百乐门舞会的新闻报道,百乐门给人的感觉是一派生意兴隆。

  但是,事实相反,百乐门总经理名义上是朱虹如,实际负责舞厅运营的是奥地利人发能。

  他1927年来到上海,在大华饭店当过大班。

  发能的经营方针是“高端”、“高调”、“贵族化”,餐费和门票十分昂贵,一般人难以承受。

  虽然百乐门声名日隆,来客也有所增加,但因开支过于庞大浩繁,年年亏损,硬撑了2年8个月,1936年8月5日宣布倒闭。

  又过了4个月,国都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正式接盘,二十六七岁的郁克飞出任百乐门舞厅经理。

  他的父亲是旅馆茶房,母亲是工厂女工,可他很努力,最初在饭店跑跑腿,后来被聘为国际舞厅副经理、大都会舞厅舞女大班。

  郁克飞走马上任,一改过往的高端经营方针,主张吸纳普通舞客,并且招聘乐队和舞女。

  重新开幕当天,30位妖艳、妩媚的舞女同时亮相,全场响起一片欢呼声。

  郁克飞主持百乐门十余年,百乐门生意越来越好。

  百乐门的魅力在于有红舞女和独特的爵士乐队。

  百乐门知名,因为有许多漂亮性感的舞女。

  红舞女有陈曼丽、胡枫、夏丹维等,群星灿烂,争奇斗艳;哦,还有红舞女梁赛珍,她原来是电影演员,看着舞女赚钱多就转行做了舞女;

  如今,人们知道她的芳名,不是因为她的舞女身份,而是她是电影演员阮玲玉的情敌。

  阮玲玉和唐季珊同居,唐季珊悄悄地和梁赛珍好上了,并且被阮玲玉发现,这事成为阮玲玉自杀的原因之一。

  百乐门亦有红歌星歌声动人,周璇、白光、吴莺音等的嗓音,都让舞客痴迷不已;

  百乐门乐队在魔都首屈一指,先是请来魔都首席外籍爵士乐大乐队——纳尔逊乐队,后来又有华夏第一支华人乐队——吉米金乐队,这故事搁在后面再说。

  先说说一代舞女陈曼丽出身寒门,早年随父母旅居霓虹。

  1937年战争爆发,她跟随父母回到魔都,全家靠其父为人理发艰难度日。

  这时,陈曼丽长得亭亭玉立,个头高挑,能把舞跳得风情万种,还擅长京剧,曾经与京剧名家叶胜兰、马福禄合演过《鸿鸾禧》,加上她了解小本子的风俗习惯,所以在上海滩声誉鹊起,不少舞客慕名而来,请她“坐台子”(陪聊陪喝)就给一笔钱。

  实业银行总经理刘晦之追求陈曼丽,尽管他比她大30岁,可她还是答应嫁给他。

  她离开舞厅,搬进刘晦之租赁的愚园路579弄一套新房,开始居家过日子。

  好景不长,陈曼丽发觉刘晦之把她关在家中,他自己却经常去舞厅寻花问柳,愤然离家出走,回到百乐门重操旧业当舞女。

  一天,百乐门来了两个宾客刘某彭某,请陈曼丽“坐台子”。

  直到凌晨时分,陈曼丽还有和他们谈笑。

  就在此时,音乐台左侧忽然跳出一个西装革履的男青年,抽出手枪,对准陈曼丽“啪、啪、啪”连发三枪,然后在混乱之中逃之夭夭。

  这三枪一枪射中陈曼丽头部,一枪射中她手臂,第三枪射中彭某。

  陈曼丽当场倒地,舞厅乱作一团,人群四处逃窜。

  陈曼丽等当即被送到附近的红十字会医院救治,但因流血过多,终告不治。

  是谁枪杀舞女陈曼丽?

  有三种传闻:第一,陈曼丽拒绝了小本子军官跳舞的邀请,所以遭到小本子的谋害。

  第二,旧情人知道陈曼丽与他人相好,于是前来开枪行刺。

  第三,陈曼丽是雾都方面的派遣人员,她之所以被枪杀,是特工总部对雾都除奸行动的报复。

  70多年过去了,陈曼丽枪杀案仍是扑朔迷离,成为上海滩“谜案”之一。

  不过魔都市民都认为陈曼丽是被小本子杀害,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百乐门的舞女的故事很多,像这种血腥的案例不多,更多的故事是很香艳,很刺激,这些故事大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了,没有消逝的只有百乐门舞厅,它还矗立在静安寺附近,仍然在演绎着新的故事……

  百乐门的出现,一如美女惊艳登场,花香引蝶,顿时各界舞客,乃至社会名流,都纷至沓来,到百乐门跳舞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

  比如张老六从意大利回国,住在莫利哀路2号。

  他听说百乐门光豪华美艳,就特地跑来跳舞,一来就喜欢上了百乐门;

  他以后每次来魔都,都要来百乐门跳舞。

  喜剧大师卓别林与新婚夫人宝莲高黛拍完电影《摩登时代》,一起乘邮轮度蜜月来到魔都。

  卓别林明确提出要去百乐门游玩。

  于是,在文艺界人士的陪同下,卓别林夫妇来到了百乐门。

  他们走进豪华的舞厅,看见一流的设备、彩色磨砂玻璃铺成的“玻璃舞池”和“弹簧地板”时,禁不住携手相拥,翩翩起舞。

  第二天魔都报纸,刊登了卓别林夫妇在百乐门跳舞的照片,一时传为沪上佳话。

  类似这样的名人数不过来,百乐门在这个时代堪称魔都网红打卡地,名人们要是没到过百乐门,都不好意思在圈里混。

  而这一世,百乐门舞厅也有朱传仁的投资。

  事实上,他是为了日益频繁的商会活动才一手打造了百乐门舞厅。

  位置还是原来的位置,包括建筑风格,也都和前世别无二致。

  总投资七十万两白银,占地近千平方米,原建筑面积为2550平方米,建成时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耗时两年竣工。

  70万的总投资,他个人占了一半,剩下的都分给华商总会的成员。

  而没有参与投资的,在舞厅落成以后,也自动成为舞厅的VIP。

  百乐门建筑立面强调竖直线条,立面作直线条的长窗处理,转角处的灯塔为立面构图中心。

  外墙面原采用橘红色、炒米色和褐色三色釉面砖镶贴,中间镶黑色水磨石腰线,建筑整体呈装饰艺术派。

  百乐门的大舞池长40米,宽20.7米,中间无一根柱子。

  这种大跨度结构是其在魔都舞厅建筑中的一大特色。

  原世界百乐门的特色,也都被朱传仁平移过来。

  舞池可容纳数百人跳舞,舞池后为音乐台,舞池中央采用直线狭条与弧线狭条相拼接的硬木,扁担木弓式弹性地板,俗称“弹簧地板”,跳舞时会产生晃动的感觉,周围是玻璃地板,以厚的磨砂玻璃制成,下装彩色灯泡,晶莹夺目。

  大舞池旁边有中池、小池、习舞池,中池、小池一般提供包场,习舞池配有专职教练员,免费教舞。

  三楼有回马廊,还有著名的金光小舞池。

  当时有人形容道:“上也舞厅,下也舞厅。弹簧地板效飞腾,玻璃地板镶倩影。何幸!何幸!春宵一刻千金重。”

  百乐门室内有18000只电灯,流光溢彩,彻夜通明,不愁停电或供电不足,有自备应急设备和发电机。

  至于楼顶那柱塔楼灯光也被朱传仁用上了,不仅有装饰作用,上面还能打出汽车号码,因为当时没有停车场,舞客的汽车都停在马路边上。

  为方便舞客,百乐门玻璃银光塔上安装了许多彩色灯泡,串成一个个数字。

  每辆等候的车子对应其中一个数字。

  当司机看到自己的车号在灯塔上亮起时,就知道主人要打道回府了。

  而有的时候,这些灯还能变成广告灯牌,也能收点广告费。

  至于丑国乐队、“换气暖屋”(类似现在的空调)、东方第一大地毯、休息室、更衣室、衣帽间、吧台的服务等等,不一而足,都是一流的。

  当然,舞厅最关键的核心还是舞女,也离不开舞女。

  舞女开始年代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多由毛子、本子两国女子充任,从1927年起舞女人数明显增多,华籍女子开始占据优势,至1937年达到历史顶峰。

  当时人们对舞女这一特殊职业群赐以许多外号,比如“弹性女孩”,“货腰女郎”,指出卖苗条的柳腰供人搂抱;

  “蓬拆姑娘”,“蓬拆”是跳舞音乐强弱节奏的谐音;

  甚至还有一个颇富诗意的名字——“火山上的仙子”,所谓“火山”,指气氛炽热的舞场。

  舞女的生活表面浮华,实则大多处于艰难。

  当时各色报刊上,她们总是出现在轻生、情杀、盗窃、以及家庭纠纷等标题之下,舞女始终是一个不体面的形象。

  于是她们的恋爱与婚姻总是很容易出现阻力与波折,为了负心郎自杀的舞女可谓屡见不鲜。

  舞场更是个时时隐含凶险与恶势力的不安分场所,于其间生存本来就是朝不保夕,绝大部分舞女打扮光鲜只为求“一口饭吃”。

  跳舞业在这个时期被列为“特种商业”,舞厅秩序直接关联社会治安。

  所以,租界和华界先后多次制订和公布《管理舞场条例》、《舞女规则》、《取缔舞女营业规则》,对舞厅及舞女的营业方式和约束舞女行为作出规定和限制。

  老常对交际舞一直采取不提倡的态度,更是在推行“新生活运动”后明令禁止官员涉足舞场。

  之后提出取缔舞场的声音一直此起彼伏,原由多种,比如,舞场吸引青年男女通宵达旦狂歌狂舞,与“新生活运动”之要义显相背驰;

  身为社会中坚的青年陷溺其间,身心遭受侵害,危及民族生存;

  因搂抱而至银乱,昭昭在人耳目,危及社会风化;

  舞场灯红酒绿挥霍无度,一旦金尽,或恨自杀或铤而走险,危及社会治安。

  本子来了以后,舞厅里那淫奢的风气与国势的危难显得格格不入,全国诸多权势之士开始对跳舞义愤填膺。

  更有将军提案要求禁舞,并指出:“盖男女交际舞者,非仅授受而亲,且增强其缠绵摩擦,极恣情纵欲之能事。”

  相对于中央卫道式的禁舞言论,魔都作为禁舞最大的靶心,禁舞的决心有点勉强,而中央的舆论是宣称禁舞的好处不单单是节约,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社会里流播着一种“从跳舞场产生的邪恶空气”。

  另外,许多当官的禁舞,是有其私下感情原因在其中,比如在禁舞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行政院副院长王云五,其实他的女婿和儿子都是嗜舞成癖的“君子”,其女婿娶了个舞女做小老婆,女儿一气之下吞药自尽。

  正当王云五悲痛之时,他儿子又恰好与上海的某个舞女谈恋爱,王认为有辱门风,恨透了舞厅,发誓一定要禁舞。

  据说老常之所以对交际舞不依不饶,也是因为他夫人一度沉溺跳舞,令其非常恼火。

  但是在这个时尚、新潮、纸醉金迷的年代里,舞女在那时的繁华灯火中,确实成为独具一格的风景。

  她们往往都穿着时髦的旗袍,浓妆艳抹,浑身珠光宝气,在豪华舞池中翩翩起舞,令舞客们为之神魂颠倒,不惜一掷千金。

  正因为如此,有人说她们是那个年代的高收入阶层,也有人说她们只是些由于生活所迫而吃青春饭的女子,在奢华生活的背后掩藏着难言的辛酸。

  交际舞是舶来品,19世纪中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交际舞也和很多洋人的事物一起来到了华夏。

  交际舞和烫头发、穿西服、看电影一样,成为当时上流社会人们时髦生活的象征。

  男女同舞,脸儿相依,手儿相持,脚踵随乐声而旋转的交际舞,更为当时的摩登先生、时尚太太们青睐。

  舞女也应运而生,她们的收入远高于普通职员,月薪不低于300元,要知道那时一个县长、少将、大学教授的月薪也不过三四百元,而普通工人的月薪则在八九元至二十几元不等。

  不过,舞女们虽然拥有高收入,但是这个群体的日常开销也非常之大

  毕竟跳舞是一项很“烧钱”的娱乐活动,不仅进入舞场要花钱,每家舞场还备有各种昂贵的中外名酒、饮料。

  为了招揽舞客,舞女们各显神通,使出浑身解数吸引舞客把钱花在自己身上。

  不过这些舞女大多出身贫苦,很多人是因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当然,其中也有的人是因为爱慕虚荣、贪图享乐而从事这一职业。

  舞女是旧时舞场的招牌,她们中有人靠姣好的容貌,有人靠娴熟的舞技,还有人靠高超的交际手段,加上甜言蜜语,让舞客们乖乖掏出兜里的钱。

  总之,舞女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舞场的经营效益。

  舞女所得报酬大多不是现金而是舞票,舞女每月拿其所得舞票向舞场换取现金,舞场会从中提成。

  舞女们需要新奇、时尚的服装让自己成为舞场中的亮点,她们还要有时髦的装扮,以吸引舞客的眼球,比如进口玻璃丝袜,还有丝绸旗袍等,都是必要的“装备”。

  不过当舞女年轻、相貌出众时,可以赚取高额报酬。

  当青春不再,其生活质量便大打折扣,很多舞女在年龄稍长后选择嫁人,其中以嫁给小商人或旧时生意场上的掮客居多,也有个别幸运者嫁给达官显贵

  听起来好像也不错,可也不是谁都能成为舞女的,在民国时期这个新旧交替之际,刚刚褪去些封建社会的保守,对待新事物跃跃欲试,尤其是女性,对美有了更高的追求。

  古之有云“女为悦己者容”,即女子为了懂得欣赏自己的人而打扮。

  但也可以说“女为悦己容”,即女子为了愉悦自己而打扮。但不管是哪一种,女子天性爱美。

  这年头舞厅招人,打的广告都会明确指出聘用“色艺均佳”的舞女来伴舞,“色”可以将之理解为“美的容颜、美的身姿”。

  既然女性的外形外貌是衡量舞女职业的重要标准,女性的先天条件是舞女岗位重要的考察因素,那么出众的容貌、优美的身姿和时尚的装扮就更容易获得舞客的关注。

  所以,时人谈论当时舞女职业时说到三个条件,即“美丽的脸庞;苗条的身材;能极尽装饰和做作之能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论语卫灵公》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那么舞女要在职业中立足,首先要熟练掌握这个职业必备的舞蹈技能,掌握多种舞步。

  舞女进入舞厅之前要掌握一些交际舞基本技能,也就意味着舞女在从事伴舞职业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舞蹈技能。

  当时社会上,有很多交际舞学校专门招收男女生学习跳舞,例如当时的百乐门舞厅,舞女必须取得陪舞证才能进行伴舞,所以在伴舞之前是要接受舞蹈培训的。

  百乐门舞厅规定,舞女必须进行考核,持有其签发的陪舞证,方可进入百乐门陪舞。

  早期的魔都舞女整体素质相当高,其中不少是知名女子中学的高才生。

  可见早期想要成为有名的红舞女,不仅需要打磨舞技,还需要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

  学习交际舞首先基础要打牢,交际舞的基本技术主要包括基本运步方法、反身动作、倾斜与摆荡、升降以及历的传导与控制、爆发力、旋转方法、男女伴的配合。

  一般从流行性来看,多为狐步舞、波罗斯、华尔兹、探戈、伦巴、吉特巴等,狐步又可以分为快狐步、慢狐步。

  一个红舞女通常要具备以下几个素质,即舞技精湛、容貌出色、气质高雅、擅长交际,有的还受过相当不错的教育,故而显得“鹤立鸡群”。

  在所具备的几个素质中,舞技精湛是排在第一位的,说明成为当时的红舞女,舞艺出色是首要。

  朱传仁不喜欢跳舞,但他喜欢看。

  当然,比起那些轻快的舞步,朱传仁更喜欢抱着舞女再舞池里踩着慢三步,那样更享受。

  看着舞池里的男男女女,朱传仁手里端着一杯红酒,出神的看着。

  他一个人占据着大卡座,四周被兄弟们严严实实的包围起来,不相干的人甚至连面都见不到。

  这时,许大力一手拎着洋酒一手拎着玻璃杯呲着牙走过来:

  “三少爷,喝点吗?”

  朱传仁瞥了他一眼,不禁问道:

  “忙完了?”

  百乐门舞厅开业以后,许大力就将这里的工作交给许大力了,也是对他这么多年来勤勤恳恳工作的肯定。

  现在的许大力在外面,也能被称一声力哥,大名鼎鼎的百乐门舞厅总经理是也。

  “也没什么可忙的,舞厅这边已经上了正轨,我只要看好账,确保没人在这里闹事就够了。”

  “行,坐下喝一杯吧。”朱传仁扬了扬下巴开口道。

  两人喝了几杯后,许大力问:

  “三少爷,要不要给您找个美女?”

  “算了,没那兴致。”

  “好吧,可惜了,今天刚来的美女,我特意摁下没让她出去陪客。”

  朱传仁失笑道:

  “你怎么改拉皮条了?”

  “哪有,我这不是想着您嘛,有啥好东西都得先想着老大。”

  “呵呵,行吧,叫来我看看,净吊我胃口。”

  许大力嘿嘿一下,冲外面拍了拍手,不多时,一位怯生生白的发光的小美女被带了过来。

  “力哥,林园园带到。”

  “行了,伱下去吧,园园过来~”许大力招了招手,让小姑娘过来坐。

  “还不快叫人?”许大力拉着脸。

  “三~三少爷好~”小姑娘不敢直视朱传仁,低头看着脚尖,声音比蚊子大不了多少。

  见状,许大力无奈解释:

  “三少爷见谅,这丫头没见过世面。”

  朱传仁却大大方方的打量着对方的外貌,她的五官精致且极具匀称,尤其是她高挺的鼻梁和修长的眉毛,使她的眼睛更具立体感。

  另外,不似其他女人浓妆艳抹,她就像冬日里淡雅的梅花,傲然独立。

  她身材纤细、苗条,加之可能受过舞蹈的熏陶,使得她的身姿非常优雅。

  虽然因为第一次见到大人物表现的有些拘谨,但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种自然而又沉稳的优雅。

  脖颈线条依旧修长,但整个人的气质却多了几分富家千金的味道。

  总的来说,她的妆容与身姿都展现出一种大自然的美感。

  确实是难得一见的美人儿,朱传仁冲许大力点了点头,对他表示认可。

  “从哪找来的?”朱传仁怒了下嘴,当着对方的面问道。

  “嘿嘿,运气不错,这姑娘是个落魄的富家千金,不过被保护的很好,不谙世事,要不是因为家中出事,她也不会来应聘舞女。”

  朱传仁恍然,难怪对方身上有种大家闺秀的气质。

  “过来坐吧,跟我聊聊你家里的情况。”朱传仁此时就好像是能决定一切的上帝,随便几句话就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

  林园园看了眼许大力,得到对方的眼神鼓励后,慢腾腾的挪着脚步走到朱传仁身边坐下,两腿并拢,仪态工整。

  “三~三少爷~”

  “别紧张,我吃不了你这么大个人!”朱传仁倒是不觉得奇怪,以他现在的地位,值得他人小心翼翼的对待。

  “是~”林园园应了一声,但整个人还是出于紧绷的状态。

  朱传仁干脆问道:

  “你家里是做什么的?”

  聊到家里的事,林园园面露凄苦,轻声道:

  “我父亲有家工厂,主要生产一些罐头、月饼之类的。”

  “哦?那按理说应该不错啊,怎么会没落?”

  林园园突然抬起头,带着一股幽怨道:

  “三少爷有所不知,自从旺旺和好朋友诞生以后,魔都的食品行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很多工厂因为难以为继只能关门。”

  朱传仁愣了下,无奈苦笑,合着根儿还在自己身上。

  不过他说:

  “不至于吧?你们生产月饼,旺旺和好朋友也没有涉足这项业务,不应该啊。”

  林园园重新低下头:

  “具体的我也不知道,反正工厂关门后,我父亲就病了,躺在家里,再也没起来。”

  “这还真是个悲惨的故事,所以你选择来当舞女是为了贴补家用?”

  林园园点点头,又摇了摇头

  “这是什么意思?”朱传仁表示不解。

  “一方面是贴布家用,另一方面是想找个有钱人,能够救救我父亲,他还不死心,想东山再起。”

  朱传仁恍然大悟,合着是想钓凯子,只是他选错了行业。

  舞女确实有机会接触有钱人,但真正能帮到他父亲的人,是绝对不会在一个舞女身上投入过多,玩玩也就罢了,投钱另当别论。

  “你父亲加入华商总会了吗?”

  林园园摇了摇头:

  “工厂在总会成立以前就关门了。”

  朱传仁叹气:

  “那还真是没运气。”

  许大力咳咳两声:

  “三少爷,这么开心的晚上,还是聊点开心的吧,要不让园园给您舞一曲?她从小学习舞蹈,属于童子功。”

  朱传仁摇了摇头:

  “算了,她估计也没心情,陪我喝两杯就好,舞蹈留着以后再说。”

  他还是懂得怜香惜玉的,不愿意强人所难。

  不过林园园提到的事情,他决定深入了解一下,做月饼还能做破产了,也是活久见。

  月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北宋苏轼的《留别廉守》诗中有一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往往被认为是描写月饼的诗句。

  但实际上,这句诗和今天意义上的月饼没有关系,它只是说有一种甜点,样子圆圆像月亮,用了酥油和糖来做馅儿。

  这种甜点并不是说只有中秋节吃,它不过是一种日常甜点。

  再往后,在南宋《武林旧事》等书中,提到有一种面食叫“月饼”,不少人认为这就说明宋代人已经在中秋节肯定在吃月饼了。

  其实也不然,当时叫“月饼”的食物,也只是一种日常美食,并不在中秋节吃。

  而且这种食物和今天的饼也长得不像,它是蒸出来,其实更像是包子。

  两宋之际中秋节的习俗,在《东京梦华录》等书中有很详细的记录,中秋节前后酒店会卖新酒,所以喝新酒是当时中秋节的“保留节目”。

  至于食物,比较应景的是刚刚上市的螃蟹和石榴、榅勃、梨、枣、葡萄、枨橘等时令水果。

  晚上赏月,富贵人家自己在家里亭台楼阁张灯结彩,普通人家则纷纷跑到酒楼里来,大家欣赏各色表演,热热闹闹,直到通宵。

  除了螃蟹和水果,两宋之际郑望的《膳夫录》中,提到中秋夜的节令食物有“玩月羹”。

  事实上,在当时整个过中秋的风俗中,并没有吃月饼的习惯。

  真正吃中秋月饼还得从明代开始。

  传说在元代,汉人为了抵御外族统治,以饼为暗号,约定八月十五起义反抗,后来中秋节就有了吃月饼的习俗。

  这当然只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并非历史真实。

  当时的月饼和今天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特别的大,要是当时有rap歌手,见了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唱:“你看这月饼,又大又圆!”。

  明朝刘侗、于奕正编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这是说当时月饼特别大的,甚至能达到“径二尺”,也就是直径66厘米左右,这跟常见的自行车轮胎一样大了。

  这样大的月饼当然不是一个人能吃掉的,全家共享这一个大月饼,正是“团圆”之意。

  正因为当时中秋节的月饼普遍比较大,在明代早期的时候不称呼其为月饼,而是叫“太饼”。

  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在《腰仙神隐书》“八月”条中记载:“其十五日夜,金精旺盛之时,月光最盛,合家大小于庭前长幼而坐,设杯盘酒食之具。乃造太饼一枚,众共食之,谓之八月求团圆。”这个记载非常清楚,当时是一家人分着吃一个大月饼。

  这种大月饼的风俗一直在清代都有延续。

  后世除了常见的豆沙、枣泥、五仁、蛋黄、莲蓉之类的口味,各种神奇口味的月饼层出不穷,只有想不到的,没有见不到的,什么巧克力月饼、鲍鱼月饼、榴莲月饼、烤鸭月饼之类,经常刷屏。

  在古代,月饼的口味就逊色很多,最简单的,不过就是一个实心面饼。

  当然,也有一些口味稍微讲究的月饼。

  清代大才子袁枚,在他完成于南京的美食名著《随园食单》中,记载了一种“刘方伯月饼”。

  这种月饼的制作方法,是“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这种酥皮而以种种果仁为馅料的月饼,正类似后世备受吐槽的五仁月饼。

  清代曾懿的《中馈录》中特别详细地记载了一种“酥月饼”的做法,“用上白灰面,一半上甑蒸透,勿见水气,一半生者以猪油合凉水和面,再将蒸熟之面,全以猪油和之。用生油面一团,内包熟油面一小团,以擀面杖擀成茶杯口大,叠成方形,再擀为团,再叠为方形,然后包馅。用饼印印成,上炉炕熟,则得矣。油酥馅则用熟面和糖及核桃等,略加麻油,则不散矣。”

  这种家常的小月饼,显然也是酥皮果仁馅儿的。

  《红楼梦》里也记载过贾府吃的月饼,基本上也是属于五仁月饼的范畴。

  普通人家大都吃五仁,但皇宫里口味就显得丰富一点,就馅料的口味来说,有蜜饯果脯馅儿的,有橙沙馅儿的,有枣泥馅儿的,有芝麻椒盐馅儿的。

  而魔都这边最流行的,莫过于鲜肉月饼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dula8.cc。读啦小说网手机版:https://m.dula8.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