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水淹七军”_新宋英烈
读啦小说网 > 新宋英烈 > 第一百四十三章 “水淹七军”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四十三章 “水淹七军”

  经过一天时间左右的准备,应历二十年阴历六月初二上午,耶律隆先率军出辽阳城安远门,沿官道一路向东北沈州方向而去。

  作为义宗耶律倍之子、刚刚死于奴仆之手的耶律璟之堂弟、刚刚继任皇帝之位的耶律贤之叔,耶律隆先在对大辽的忠心方面自然不会有任何问题,而在行军作战、驰骋疆场方面虽说比不上早年的耶律挞烈、近期的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却贵在老成持重、小心谨慎。尽管支援、接应天子的任务甚是紧急,耶律隆先却并没有一味的催马赶路,而是步步为营、快且不乱。他在派出数十骑“远探拦子马”前出二十里打探的基础上,以一千契丹军为前锋,于大军前方三里开路;以一千渤海及女真军为后军,于大军身后三里进行掩护、警戒;以一千契丹军、一千渤海及女真军为中坚,由自己亲自统领,与那四千汉军乡丁组成中军,居中而行。此外,为了防备周军偷袭或汉军乡丁畏战脱队,耶律隆先严令麾下兵马务必要保持阵型的严整,即便不得不为此降低所部的行进速度也再所不昔。好在此番北上支援、接应的兵将人人有马,不然的话,只怕耶律隆先所部才过东梁河(太子河),天子和朝廷的兵马已经到了近前。

  应历二十年阴历六月初二傍晚,耶律隆先所部于辽阳城以北五十里安营扎寨。尽管五十里的距离还在辽阳城探马斥侯的侦察范围之内,至少在耶律隆先自辽阳城出发前,扎营之地左近均未发现有周军出现。可谨慎的耶律隆先还是下令所部按照战时标准,一丝不苟的搭建营垒,并派出大量探马对大营周边十里进行严密警戒,以防周军那可能性基本为零的偷袭。

  不知是耶律隆先的有备无患策略起了作用,还是周军确如部分对自家主帅过于谨慎的行为不以为然的辽军将领所说尚在两百里之外。总之,阴历六月初二的夜晚非常平静,没有任何异常状况或者紧急军情发生。

  第二日一早,耶律隆先所部拔营起寨,继续北上。大军走出十里,面前出现一条河流。

  这条河流属于东梁河(太子河)的重要支流,乃是辽阳往沈州方向必过的一处天然障碍。不过,不知道是耶律隆先运气好,还是老天爷有意照顾他,抑或是受近段时间高温少雨、气候干旱的影响,这条原本应该有近三十丈宽、两丈深的河流现下却只有十来丈宽、两尺多深,辽军兵马完全可以涉水而过,根本用不着按原定计划搭建浮桥。

  不用搭建浮桥,也就意味着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这对既需要尽kuài赶去和天子汇合,同时又需要保持高度警惕的耶律隆先来说,还是非常愿意看到的。当然,高兴归高兴,耶律隆先并没有因此喜形于色,更没有放松警惕。他估摸了一下己方的人马和车辆的数量,又看了看头顶太阳的位置,一面派出数股探马斥侯向上下游三里范围内进行打探,以防出现概率基本为零的周军在此地设下埋伏,给自己来个半渡而击。一面派熟悉河流的兵士下河探查,找出最适合过河的地段。

  在得到上下游三里之内并无周军埋伏,且适合涉水过河的地段相当长,就算大军排成两三里宽的横面过河也没有任何问题的回复后,耶律隆先下令全军变阵。两千名渤海、女真悍卒被编为第一梯队,首先渡河。过河之后,分成左右两个集群,在距离河岸两到三里远的地方巡逻警戒,以防周军偷袭;四千汉军乡丁为第二梯队,紧随第一梯队渡河。过河之后,以最快的速度结为四个车阵,保护好大军此行最重要的东西;两千契丹精骑为第三梯队,在前两个梯队完成渡河并布置妥当后,分成两队,自汉军乡丁所结车阵左右两侧渡河,护住其两翼,为大军恢fù此前的行军序列做好准备。

  眼见第一梯队的渤海、女真悍卒和第二梯队的汉军乡丁均安全渡河,并按照自己的安排部署完毕,耶律隆先心中大安,一挥手中的马鞭,率领右翼一千契丹精骑开始渡河。而在他的左侧,左翼一千契丹精骑也在其副将的率领下从二百步外的上游水域开始下水。

  由于两支契丹精骑都是排成上百人一排的大排面过河,所以当第一排契丹精骑即将踏上河对岸的滩地时,最后一排契丹精骑的马蹄已经被河水打湿,而位于右翼契丹精骑中间位置的耶律隆先等将领则刚好走到河水最深处。当然,说是最深处,水面也只是将将没过战马的腹部,马上的骑士如果不愿意被河水打湿了靴子,只需将双脚从马镫中抽出,略微向斜上方抬起既可。虽然这个姿势容易失去平衡,可对马背上长大的契丹兵将来说,却不构成任何问题,众人依旧可以轻松的控马前进。

  就在这时,那些个抬高双脚在马背上表演平衡特技的契丹兵将突然没来由的摇晃起来,少数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契丹兵将甚至因为这猝不及防的意外而被晃到了水里。而为了保持主帅威严而没有采取这种略显滑稽姿势的耶律隆先虽然没有因此出丑,却也明显感觉到了来自河底,经由马蹄、马背、马鞍而传导到自己身体上的震动,并隐隐听到一阵有如闷雷一般,又似无数巨兽低吼而发出的低沉呜咽之声自河流上游传来。突如其来的意外变故令耶律隆先一时有些不知所措,他一面稳住因为这种震动而变得有些不安的坐骑,一面下意识的扭头向声音传来的上游望去。

  此时正是上午时分,阳光虽然不像中午时那般炙热炫目,但照射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依然有些刺眼,使得耶律隆先不得不眯缝起眼睛观瞧。然而,上游的情形却令耶律隆先不顾明亮的阳光而在一瞬间睁大了自己双眸的同时,瞳孔却急速的收缩到了极点——原本平静的河面突然变得波涛汹涌,一道百余丈宽、一丈多高的水墙,携带着被从河底冲起的泥沙和石块,以雷霆万钧之势向自己压了过来。

  “中计了!快上岸!”,这是耶律隆先在被汹涌而来的河水卷走前脑海中最后出现的念头,喊出来的最后一句话。只是,在无情的洪水面前,人类无疑是渺小的。尽管几乎所有尚在河道中的契丹精骑都听到了耶律隆先这句用尽所有力气嘶喊出的警告,可听到之后能够有所反应,并成功脱离险地的却几乎为零。实际上,不但身处河道之中的契丹精骑几乎被悉数冲走,就连部分已经踏上北岸干燥地面的契丹兵将都被宽宽的水墙裹挟而去,命丧其中。

  突如其来的变故不但几乎令两千契丹精骑全军覆灭,亦使已经上岸的汉军乡丁和渤海、女真悍卒错愕不已,不知所措。短暂的沉默之后,最先做出反应的是距离河道最近的汉军乡丁。近距离亲眼目睹如此惨烈的场景,令这些个几天之前还是纯粹的农民、牧民、小贩、伙计,原本就对此次出战心生抵触,不愿意为这个已经注定存zài不了多少天的外族朝廷卖命,与自己同族做对的汉人青壮在遍体生寒、胆战心惊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弃车而逃的决心。于是,不知是谁领的头,这四千汉军乡丁齐齐发一声喊,将手中的马鞭、兵器一丢,或者跳上自己的坐骑、或者以最快的速度将马车上的驭马解下当成自己的坐骑,往远离河道的方向四散奔逃而去。

  尽管在更远处警戒的渤海、女真悍卒肩负有监视汉军乡丁动向、防止其逃跑或投敌的责任,可一来事发突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没有从刚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中回过神来,面对四散而去的汉军乡丁,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弹压与阻截。二来,他们此前的注意力一直放在河道的相反方向,阵型与兵力布置也是针对可能来自外侧的威胁,仓促之间也很难迅速变阵,调整兵锋所指。于是,除了个别运气实在太差的倒霉蛋被一些缓过神来的渤海、女真悍卒斩于马下,绝大多数汉军乡西都逃过了前者的拦截。

  眼见四千汉军乡丁一哄而散,渤海、女真悍卒的正副两位指挥使追也不是,不追也不是,一时间很有些左右为难。追,自己手下只有两千兵马,而能逃走的汉军乡丁几乎个个有马,想要把将近四千逃向不同方向且机动能力不亚于自己的汉军乡丁给追回来绝非易事;不追,对于负有监视、弹压汉军乡丁之责的自己来说就是严zhòng失职。而且没有了这些汉军乡丁,大批粮草、辎重无法运输,只能丢弃在原地,完成此番出兵支援、接应天子的重要任务也就随之成了泡影。到时候就算自己能活着回到辽阳城,也将因没有完成留守大人交待的任务而成为刀下之鬼。

  不过,这两名出自渤海人的正副指挥使并没有犹豫多长时间,便因两支出现在自家军阵两侧、每支约由一千五百骑兵组成的周军伏兵而当机立断——放弃追赶逃散的汉军乡丁,与周军伏兵全力一战。

  尽管周军的旗号表明这两支伏兵中均有一定数量的“飞龙军”骑兵,可如果指挥渤海、女真悍卒的那两名正副指挥使怀着拼死一战的心思,率领麾下两千精锐对其中一路周军进行一次决死突击,在完成与周军的第一次对冲后,不去考虑自己那已经没有任何可能完成的所谓接应任务、不顾忌己方的伤亡率、不与周军进行不必要的纠缠,那么利用双方兵马过于接近,“飞龙军”兵士因害怕伤到自家袍泽而不敢随意使用火器、战斗力大打折扣的机会,这支渤海、女真悍卒中的一部分或许还有可能成功冲破周军阻截,逃出生天。可不知道是动了为朝廷捐躯的念头,还是太过看重那些实际上已没有任何可能送到天子手中的粮草、辎重,抑或者不想堕了自家悍不畏死的名声,这支渤海、女真悍卒的正副指挥使并没有让麾下将士与周军进行对冲,而是命令麾下兵马就地扎下营垒,准备为了保护那几百车粮草辎重而与周军伏兵决一死战。

  然而,很多时候事情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虽然各级官长们一再弹压、鼓劲,可面对“飞龙军”迫击炮及各种步兵轻武器的猛烈打击,这两千以悍不畏死、勇武敢战闻名的渤海及女真兵将很快就陷入混乱,并在正副指挥使双双被一发**送上西天之后完全崩溃,如之前的那些汉军乡丁一般四散奔逃,再兴不起哪怕一点斗志和战心。

  对于溃散的渤海、女真败兵,率领周军执行此次水淹及伏击任务的右路军所辖第三独立骑兵团团长严世武可没有之前那两名渤海人正副指挥使一般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当即下令全军追击,尽可能多的歼灭敌军,以免那些溃逃的散兵游勇啸聚山林,给自家日后在本地的管理带来麻烦。与此同时,严世武还派信使前往南边四十里外辽阳城下的右路军副都指挥使邹振远以及北边五十里外十里河的中路军追击集群主将杨克复送信,通报此地的战况。

  一想到十里河和杨克复,严世武的心里却多多少少生出一些遗憾。就在前一天中午时分,刚刚抵达辽阳城下,并完成对这座契丹东京道最大城池包围的右路军前军便接到了中路军追击集群主将杨克复派人送来的紧急救援信。从信中得知原来的契丹皇帝耶律璟已经死于其奴仆之手,而新继位的皇帝耶律贤及契丹朝廷一众文臣武将及八千残军正一步步走进杨克复设好的伏击圈后,邹振远当机立断,一方面命麾下第五合成步兵师师属骑兵团即刻北上,协助杨克复所部围歼契丹残军;另一方面,则派第三独立骑兵团两个营及“保安军”一个骑兵团随后北上,阻击原本并未被其放在眼里,在右路军前军抵达辽阳城之前便离城北上的那支所谓契丹援军,以免其干扰、破坏杨克复所部的行动——至于辽阳城这边,邹振远相信以剩下的前军兵力,完全能够保证在前面两支人马返回前不让城内守军逃走一兵一卒。

  而正是邹振远并非有意、实属偶然的作战任务安排,使得严世武注定要与围歼契丹残军、活捉或者击毙契丹皇帝这一令任何一名军人倍感荣光的功劳失之交臂。是以,尽管尚不知晓十里河围歼战最后的结果、尽管自己率部半天之内疾行六十里,抢在耶律隆先之前赶到东梁河(太子河)支流,并成功实施了“水淹七军”之计,几乎全歼了这支八千人的敌军,可严世武依然心生遗憾也就不足为奇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dula8.cc。读啦小说网手机版:https://m.dula8.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