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新制度_1627崛起南海
读啦小说网 > 1627崛起南海 > 第59章 新制度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9章 新制度

  第59章新制度

  时间来到了1627年四月下旬,位于榆林湾内的各处工地都是热火朝天,数百名本地民众正在穿越众的组织之下,日夜赶工修建各种基础设施。

  趁着众人吃午饭休息的工夫,宁崎举着铁皮喇叭,站到工地旁的高处,向这些民众宣传加入海汉的各种好处。

  “加入海汉之后,你们的子女都可以入读我们兴办的学校,读书识字,今后不管是去考科举,还是为我们做事,都能有一个好出路!”

  “如果你们以后要是有个头疼脑热,大病小灾,我们有大夫会给你们提供治疗,也不用再跑几十里地去县城看病了!”

  “加入海汉,就可以申请分配耕地,二十亩地!没有附加条件!每年只要上缴收入一成的赋税就可以!我们会提供粮种和农具,全程指导,保证每家每户都能有一个好收成!”

  宁崎不停地重复着海汉招募民众的各项优惠条件,一通下来不免也是口干舌燥。不过使用这种简单粗暴的宣传手段却有相当不错的效果,在他停下来之后,立刻便有民众围过来咨询报名入伙的详细手续。

  民众最关心的当然还是耕地问题,特别是本就掌握了基本耕种技术的汉人民众,他们很想知道,海汉要如何保障这些耕地分配到他们手上之后的权益。要知道这里名义上还是属于大明治下的地区,海汉人越俎代庖分配耕地,今后大明官府很有可能不会承认这些土地的归属。

  已经被海汉招募的于大山代为回应了这样的质疑:“前些天来榆林的那队明军,如今还关在田独河上游的营地里呢!那个带头的罗把总虽然放回去了,但他已经给海汉人立了誓,今后不会再跟海汉作对,而且还要替海汉人在崖城打通关节。这耕地的事,到时候自有海汉人出面去跟官府交涉,无需我们这些平头百姓担心。”

  于大山的说辞很快就消弥了大部分人的担心,因为事实也的确如此,那队明军被海汉俘虏的事情,在榆林湾也是尽人皆知,并不是什么秘密。如果官府拿海汉人没什么办法,那自然也没法插手榆林湾的事务。

  而且海汉人定的赋税标准比官府低得多,还提供粮种、农具和技术指导,这些都是官府无法提供的条件,民众的确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在于大山的鼓动之下,现场便陆续有人表示愿意入伙,今后为海汉效力。

  除了这些汉人民众之外,在工地上劳作的黎人也接收到了同样的邀请。他们对于入伙一事的想法更为实际一些,这段时间为海汉人做事,得到了粮食和其他物资作为报酬,这样的合作已经让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海汉的实力足以改变黎人的生存状态。

  对于那些一心向往山外生活的年轻黎人来说,这当然是一个绝佳的机会。符山峒的少主符力已经跟海汉人混得很熟了,他所得到的礼遇,也让黎人们认为海汉是值得依靠和信赖的合作伙伴。

  为了便于招募黎人入伙,海汉甚至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协调机构,让其负责海汉在黎人控制区的各种联络事务,而符力便在其中获得了一个重要职位。

  在这样的合力之下,黎人们也纷纷踊跃报名加入,希望通过新的合作方式从海汉获得更好的待遇。

  宁崎等人在各处工地进行了五天的宣传,便已经招募到了原本预定要十天才能完成的名额。而新近招募的这一批人员,执委会打算将其组织起来,送到榆林湾废盐场所在的那片谷地安置,并且安排他们在那里重新修建盐场,尽早恢复食盐生产。

  最终送到盐场安置的共有六十多户,两百余人。于大山因为表现积极,也是被任命为了盐场的高级管事,负责这批民众的安置工作和后续的生产组织。

  1627年五月初的某天清晨,盐场的第一批成员分别搭乘两艘船跨过榆林湾,来到了他们的目的地。这里已经由穿越众提前建好了栈桥式的码头,并且划定了用于修建住房的居住区。

  船靠岸之后,民众便将船上所载的各种建材工具和生活物资卸到岸上,然后开始在工匠的指挥下搭建住处。最初一段时间,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只能暂时住在帐篷里,在此期间他们首先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搭建自己的住处,然后再开始翻修盐场的生产设施。

  按照执委会的计划,是要将这处原本使用石槽晒盐的旧盐场,逐步改造成大面积的水泥盐池,并且将原本的海水提灌装置改为风力、畜力,直至后期使用更为先进高效的蒸汽动力。

  不过万事开头难,前期要让这些刚刚组织起来的民众花大力气建设盐场的各种基础设施,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这里的实际工作环境与穿越众所宣传的开垦耕地是有区别的,他们很快就会发现,海汉人准备在这里做的事情并不是组织他们开垦农田,而是要将海边的滩涂地改建成盐场,他们今后便是专门生产食盐的盐户。

  大规模地生产私盐,这在大明当然是犯法的事情。不过榆林湾这地方山高皇帝远,官府似乎也管不到,民众唯一需要担心的是海汉人建设的盐场真的能带来稳定的盈利吗?

  执委会对此当然毫不怀疑,按照工业部所制定的目标,在盐场投产之后的第一年,食盐产量就要达到一千吨。这个数字说大不大,但说小也绝不算小了。按照史料记载,在穿越众来到这里之前,整个海南岛的食盐年产量也只有三百吨左右罢了。

  但即便达到这样的产能,也绝非海汉的长远目标。按照工业部的规划,今后在海南岛上的莺歌海、儋州等地,还要继续修建多个生产规模更大的盐场。这些产出的食盐不仅是海汉今后用于外销谋利的商品,同时也是满足未来化工发展的原材料。

  请收藏本站:https://www.dula8.cc。读啦小说网手机版:https://m.dula8.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