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周公主義_賈志剛說春秋之一·齊楚崛起
读啦小说网 > 賈志剛說春秋之一·齊楚崛起 > 第二十二章 周公主義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十二章 周公主義

  周朝開國,武王在分封諸侯的時候顯然有所考慮,絕不是隨手就把哪裡封給誰。武王分封諸侯的方式就像老鷹捉小雞的遊戲,把最危險的地方給能力最強的人,把最安全最舒適的地方給最弱的人。

  看上去這不公平,但是,從長遠看,這很公平。我們常說:風險越大,機會越大。

  按著當時的天下形勢,陝西屬於周朝的根據地,而西戎那時候不成氣候,因此周朝的偉大首都並沒有遷去中原,而是留在西部;在南面,一幫蠻子國家都在深山老林裡,不成氣候,因此不去管他;主要的敵人在哪裡?第一在東面,東部的夷人實力很強而且忠於商朝,周朝的勢力那時候根本到不了東海;第二是在北面,北面的狄人來去如風,破壞性很強。

  基於這樣的形勢,武王作了以下的人事安排:姜太公封在齊國,在今天的山東北部,主要對付東夷;周公旦封在魯國,在今天的山東南部,主要對付淮夷和徐戎;召公奭封在燕國,在今天的北京一帶,主要對付狄人。這樣,周朝初期三個能力最強的人都分配了重任。

  後來到了成王,又把晉國給了最有出息的弟弟唐叔虞,在今天的山西南部,同樣用來對付狄人。

  事實證明,把最艱難的任務給能力最強的人等於是給了他們最好的獎賞。齊國、魯國、晉國任務完成得非常好,不僅防範了敵人,而且征服了敵人,燕國也很好地屏蔽了狄人。齊國、魯國、晉國先後成為大國,周朝東部變成了無國界,直通大海。而後起的晉國一統北方,與楚國一同成為超級大國,只是北邊的草原實在無邊無際,才給了匈奴人繁衍壯大的機會。

  說到周朝的大國,從地位、國土、國力、文化等諸多方面來說,諸侯國齊國和魯國絕對是首屈一指的。這兩個東方最大的國家,同時又是整個周朝最為和睦相處的兩個國家,世為婚姻的兩個國家,幾乎沒有戰爭,很長時間就像一家人一樣,以至於到了如今,山東就簡稱為齊魯。

  按照慣例,我們還是先來介紹這兩個國家的歷史。

  那麼,我們先說魯國。換言之,從周公開始。

  【孔聖人心中的聖人】

  孔子被後世尊為聖人,但是,孔子的心中有他的聖人。

  孔子心中的聖人是誰?周公,確切地說,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姬旦。

  孔子非常推崇周公,認為他是古代最偉大的聖人。孔子反覆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周公,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個完美無缺的聖人,中華民族的所有美德和智慧都體現在他的身上。周公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天文學家、音樂家和文學家。歷朝歷代,人們對於周公的尊崇從來沒有改變過。

  非常遺憾,現代人對周公所知甚少,知道的一點皮毛大致就是「周公解夢」或者「夢見周公」。

  周公是中國文化的先聖、至聖,將中國文明推向了最高峰。我們今天的文化觀念,道德禮儀,風俗習慣,都是由周公創立,一直傳承至今。孔子一生所做的事情,無非是倡導周公的政治理想和周禮文化,老子的《道德經》不過是對周公整理編寫的《周易》的讀後感。總結五千年的中國歷史,第一個重要的人物是黃帝,實現了天下歸一,帶領中國人進入文明社會,是人文初祖。第二個便是周公,開創了中國文化,將中國文明推向了極高境界,是先聖、至聖。不誇張地說,周公締造了周朝的繁榮,也締造了延續至今的中華政治和道德文明,他的民本思想,直到今天也是政府「執政為民」的理論基礎。

  中華文化幾千年來沒有走出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範疇,而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則不過是周公思想的不同解讀。

  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不知道周公,那就是數典忘祖,那是恥辱和愚昧。

  開始說周公之前,尤其提醒以下姓氏保持恭敬,因為這裡將要說的是你們的祖先,偉大的祖先,令你們自豪一生的祖先。這些姓氏是:魯、蔣、邢、茅、祭、展、柳、臧、郎,還有一部分姓周、汪、季、孟、施。回憶一下,前面那個洗腳的祖師爺祭足就是周公的後代,厲害吧。

  【周朝元勳】

  傳說周文王姬昌一共一百個兒子,老大姬伯邑考,早年被紂王所害。老二姬發,就是後來的周武王,老三姬鮮,老四姬旦。在所有兒子中,姬發和姬旦是文王最看重的,也是最賢能的。而姬旦最孝順最友愛,在所有人中鶴立雞群。《史記》如此記載: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於群子。

  文王去世之後,武王姬發繼位。當時,姜太公被武王尊為「師尚父」,又是老師又是義父,實際上還是岳父。而「周公為輔」,翻譯過來,周公就是總理了。弟弟當中,類似召公奭、畢公高、毛公遂、曹叔振鐸、衛康叔等等都是很能幹的,跟著四哥輔佐二哥。

  那時候,姜太公老爺子歲數大了,出出主意掌握掌握方向,具體的工作都是周公帶著弟兄們干。武王十一年,周軍進軍牧野,會戰商紂軍隊,周公作《牧誓》,宣告上天,鼓舞士氣。之後,人數處於劣勢的周軍一舉擊潰商軍主力。

  周軍攻破商朝首都朝歌,商紂王跳樓自殺,武王親自砍了紂王的頭。之後,前往神廟宣告上天以及佈告人民。那時候沒有三軍,但是儀仗隊是有的。我們想像一下,在儀仗隊的鼓樂聲中,武王正步走向神廟,左邊周公手持大鉞(音越),右邊召公手持小鉞,左右保護武王。什麼是鉞?就是斧頭為弧形的大斧,主要用來做禮儀用。

  前文說了,周公被封在了魯國,國家在今天的曲阜一帶。不過,周公沒有去,留下來繼續擔任中央政府總理。

  【平定叛亂】

  周朝滅商朝第二年,武王得了重病。當時天下遠遠沒有平定,於是大家都很驚慌。這個時候,周公寫了禱詞來向祖先祈禱,請求神明允許自己代替哥哥去死。之後將禱詞放在祖廟的金滕匱裡,告誡看守的人不許洩漏。

  但是,武王還是在不久後逝世了。從科學的角度說,禱告是沒有用的。但是不要忘了那是一個敬鬼神的年代,向鬼神發出請求,是一件非常嚴肅非常認真的事情,如果不是出於真心,誰也不敢去胡說八道。

  武王去世的時候,兒子姬誦繼位,就是成王。成王那時候只有十三歲,換了太平年代,沒問題,就算還在肚子裡也不怕。可是,那是一個動亂的年代,十三歲顯然無法駕馭那樣的世界。沒錯,鄭莊公十三歲能忍,可是,成王那個年代,靠忍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周公毫不客氣地,或者說義不容辭地繼續留下來,繼續當總理。而且,他不止當總理,他還當攝政王。什麼是攝政王?就是坐在王的位置上來代替周成王管理天下。

  周公當了攝政,很多人不滿、嫉妒、不服。事實上直到今天,依然有所謂的學者一口咬定周公就是想篡位,甚至斷言武王就是周公害死的。在這裡,順便向這些所謂的學者表示鄙視,騙稿費騙職稱也該選擇一種稍微有點良心的方式吧,靠挖祖墳過日子是要遭天譴的。

  老三管叔鮮是最紅眼的,大概他以為兄終弟及也該輪到自己而不是老四,但是他沒有想一想自己的能力與周公有多大差距,為什麼周公能做總理而自己做不了。不管怎樣,管叔煽動了弟弟蔡叔度準備謀反,最愚蠢的是,他竟然和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聯手,這直接就等於把自己定位為叛亂了。

  在叛亂之前,管叔鮮還是先採取了輿論攻勢,在民間廣泛傳播「周公要篡位」的謠言。謠言說一千遍也會成為真理,周朝的公卿大夫們也開始懷疑了。

  周公是什麼人?周公所站的高度是管叔們想像不到的。

  對付幾個小泥鰍,周公是有把握的,他採取了三招。

  第一招,牢牢把握軍隊,常備不懈。

  在這一點上,周公是有經驗的,他參加了伐紂,屬於文武雙全的全能人才,而周朝的主要兵力在他的手中。

  第二招,三巨頭團結。

  周公在流言傳來的時候,把姜太公和召公請來懇談,太公、周公和召公是當時的三巨頭。關於召公,史料裡並不翔實,他有可能是周公的弟弟,也有可能是周公的堂兄弟甚至堂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王族並且與成王的關係很近。在這裡,我們認為他就是周公的弟弟。

  「四哥,怎麼我們最近越來越說不到一起了呢?」召公說話很直,他也開始懷疑周公圖謀不軌,但是,他瞭解四哥的為人,因此他很困惑,就直接說了出來。

  「二位,我之所以攝政,都是為了祖先的基業,為了大周朝。當今二哥早死,成王大侄子歲數又小,而天下遠遠沒有太平,我只好這樣做。等他長大,我自然會把王位還給他。」周公說。周公的話並不多,但是已經足夠了,因為每個人都知道,周公說話是算數的。

  有了太公和召公的理解和支持,周公還怕什麼?

  第三招,各個擊破。

  總理失蹤了,成王命令手下搜查總理府,看看能不能找到一點周公要篡黨奪權的證據。這一搜,真搜出東西來了,什麼?當年在黃河邊所作的禱文。

  有人說,這難道不是周公在逃走時候造的假嗎?兄弟,那可是三千多年前,放了六七年的東西,那時候可沒有什麼「東南亞證件公司」來製作各種假證件假文件,造假是造不出來的。有人又說,那難道不是周公六七年前就準備好了這一天?兄弟,若是周公六七年前就想到了這樣的細節,他要篡位那不是易如反掌,為什麼還要讓出來?

  成王在一瞬間被感動了,他知道自己錯了,他感到慚愧,叔叔不避嫌疑為自己創下這樣安定團結的基業,而自己竟然要懷疑叔叔,讓叔叔不得不逃走,這難道不是罪過嗎?

  成王派人去楚國把周公給請回來了,叔侄相見,相顧而泣。周公知道,自己的苦心沒有白費,蒼天是有眼的。

  周公很擔心成王淫佚驕奢,於是寫了《多士》和《無逸》教導他治國的道理。此後,周公為周朝置備了完整的政治制度,周朝被管理得井然有序。

  【尊崇無限】

  周公去世之前,留下遺囑:「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今河南洛陽),以表明我不敢離開成王左右。」

  周公去世之後,成王將他葬在祖墳所在的畢,安葬在文王的身邊,享受王的待遇,成王以此表達自己不敢把周公當做自己的臣子。

  周公去世當年的秋天,秋收來到之前,突然刮起狂風驟雨,地裡的麥子全部被刮倒,樹木被連根拔起。周朝全國驚恐,周成王沐浴更衣,與召公和畢公前往祖廟打開金縢匱,這才發現了周公當年的禱文。成王大驚,急忙叫來管理祖廟的官員,問是怎麼回事。「有這麼回事,只是周公當時不讓我們說。」管祖廟的官員這樣說。

  成王哭了,換了誰,誰能不哭?

  「這一定是上天在警示我,以此表彰周公的大德。」成王於是決定郊祭周公,享受天子禮遇。

  郊祭之後,雲開雨霽,反向颳風,麥子都立了起來。那一年,天下大豐收。

  這是神話嗎?

  崇高的品德是可以感天動地的,這不是神話。

  為了表達對周公的崇敬和感激,周成王特批魯國可以郊祭文王,魯侯可以享受天子級別的禮樂。

  周公逝世後,周公的爵位由他的子孫世襲,因此周公實際上有兩個爵位世襲,一個是在中央政府的周公,另一個是諸侯魯侯。

  世世代代,周公的事跡和品德得到傳頌。中國歷史上每一任宰相,都會表示自己要向周公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孔子以畢生精力在宣揚周公的思想,在世時常說他夢見周公,與周公談論天下大勢,接受周公的指教,可見他對周公的崇敬之情。在他老了的時候,夢少了,夢不到周公了,於是感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他感歎,他很久沒有夢到周公了,他真的老了。

  而孔子的門生們常感歎他們沒有一個能夢見周公,沒有孔老師那樣的德行。只有達到孔老師那樣的境界,才可能夢見周公。

  曹操在《短歌行》中寫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寫的是自己的理想,也是對周公的崇敬。

  別的不多寫了,寫多了就膩了。上面,不過是周公的履歷,下面,我們來看看周公的品德、能力和思想。

  筆者才疏學淺,對周公的研究遠遠不夠,以下難免抄襲引用,在此向被抄襲引用者表達敬意。

  【以德治國的始祖】

  我們常說以德治國,卻不知道以德治國的提出者和實踐者就是周公。

  武王伐紂,征服了商朝。如何處置殷商遺民呢?

  武王首先問姜太公,太公說:「我聽說過,愛屋及烏。如果相反,人不值一愛,那麼村落裡的籬笆、圍牆也不必保留。」

  老爺子的意思是不光殺掉紂王,連紂王的人民也不能保留,而要統統殺掉。用現代話來說,那就是要搞種族滅絕。

  「老爺子,您先歇著吧。」武王顯然不同意。

  於是,武王又找來召公商量,召公說:「有罪的殺,沒罪的留下。」召公的主意,也就是把商朝的公務員都給殺了。

  「老弟,你也先涼快涼快去吧。」武王還是不同意。

  最後,武王問周公,周公說:「讓商人在他們原來的住處安居,耕種原來的土地,不要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只要是有仁德的人,我們就去親近;老百姓有什麼過失,我們就去承擔。」

  哇塞,周公的辦法是什麼?那就是統一戰線啊,那就是批評和自我批評啊。三千年以後,共產黨用上了,而且用這個辦法干倒了國民黨,而那時國民黨的領袖蔣介石就是周公的後代。

  「有這樣的氣度,可以平定天下了。」武王很高興,立即同意了。

  武王命令召公釋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關押的商朝貴族,修整商容故居,做成了忠臣紀念館;讓閎夭修葺王子比干的墳墓,表彰他的忠貞;命令南宮適散發了鹿台的錢財,打開鉅橋的糧倉,賑濟飢餓的殷民。

  這一切措施都表明武王要反商紂之道而行之,給受商紂殘害的人平反昭雪,大力爭取商人。

  周公以前,人們認為,國王的權力是來自上天的授意,王權神授,天生就該是天子,再壞也不能反抗。

  但是,周公提出了新的政治觀念,「以德配天」。認為天命要求國王要有道德,有德才能承受天命,無德則是違背天命。商紂王殘暴無德,因此已失去天命。周朝因為有德承受天命。雖然這仍有王權神授的思想,但卻加上了一個條件,就是做國王要有德行。只有憐民、愛民的國王才叫有德的國王,才能承受天命。老天爺是不會讓一個無德的人,代表他行使權力的。

  這一解釋了不得,神權思想開始瓦解,中國開始進入了無神論社會。

  周公除了自己堅持德治之外,還將自己的理念傳輸給後人。

  在還政成王之前,周公作《無逸》,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鑒,告誡成王要先知「稼穡之艱難」,不要縱情於聲色、安逸、遊玩和田獵。

  兒子伯禽去魯國做國君,臨走前,周公這樣叮囑:「你知道做君王的道理嗎?凡是處在尊貴地位的人必須尊重臣民,他們才會順從君王的美德來規勸進諫;必須打開無所避諱的大門,謙讓安靜地依靠臣民。對於進諫的人,不要阻止他們,不要嚇唬他們,要廣泛聽取採納他們的意見,才能從中選擇出合理的內容。」

  這是什麼?言論自由啊。

  周公以德治國的理論,成為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這樣說來,周公是最早的儒家。

  今天我們常說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而這都是來自周公的思想。

  【依法治國的始祖】

  周公治國,制定了大量的制度,使中國歷史上的政府第一次有了成文法,有法可依。

  周公制禮作樂,建立了一整套先進的公務員制度、禮儀制度、婚姻制度、禮樂制度等等,他曾經先後親自寫下《無逸》、《康誥》、《酒誥》、《梓材》等制度性文件,成為指導成王以及諸侯的治國方略。

  周公為周朝制定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婚姻制度、喪葬制度、祭祀制度、狩獵制度等,對於後世的影響十分巨大。

  譬如至今我們把婚禮稱為「行周公之禮」,因為最早的婚禮禮儀那是周公給設計的。

  甚至周公還制定環境保護法,據《逸周書·大聚解第三十》記載,「旦(周公)聞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且以並農力(執)[桑],成男女之功。夫然,則有(生)[土](而)不失其宜,萬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時,以成萬財。」

  周公根據大禹時期就有的各種禁伐禁漁令,制定了周朝的環境保護法,而我們直到近年才開始重新啟用休漁期的辦法,與三千年前的老祖宗相比,真是應該慚愧。

  正因為周公制定了太多的制度,因此後世有了許多附會,許多行業都把自己的祖師爺定為周公,什麼算命的、看風水的、茶道的、辦婚禮的等等,都把自己的根往周公身上靠。

  荀子稱周公的制度在於「以類分」。

  這樣說來,周公是最早的法家。

  【中華哲學的締造者】

  《周易》是中華哲學的精髓,那麼《周易》是誰的傑作?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卦辭是文王所作,爻辭是周公所作;另一種說法,《周易》就是周公的作品。

  不管怎麼說,《周易》的集大成者就是周公,這一點毫無疑問。

  老子的《道德經》不過是對周公整理編寫的《周易》的讀後感。《道德經》中的陰陽哲學,辯證思想,來源於周易,而非老子的創造。

  《韓非子》裡曾經有這樣的記載:「周公曰:『冬日之閉凍也不固,則春夏之長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常侈,常費,而況於人乎?故萬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弛張,國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賞罰,是以智士儉用其財則家富。聖人愛寶其神則精盛,人君重戰其卒則民眾,民眾則國廣。是以舉之曰:『儉故能廣。』」如此辯證的思維,在三千年前的地球上,絕對是獨步的。

  從周公開始,由於中國人不是很迷信神,更不是一神教,因此中國文化具有包容精神。中國歷史上,沒有發生過為神打仗屠殺的事情,避免了西方兩千多年來持續不斷的宗教衝突。周公讓中國人早在三千年前就進入了人文社會。

  我們研究中華哲學,研究國學,卻不知道周公,不尊崇周公,那不是葉公好龍是什麼?

  【禮儀之邦的禮儀創造者】

  中國人今天的文化和禮儀,是周公創立的。周公倡導「禮刑結合」的治國模式,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不僅依法制國,也要以德治國,而且特別重視以德治國。他認為如果人民都養成了良好的道德風尚,就會自律,就會減少犯罪。而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風尚,就要通過各種禮儀來教化人民。因此周公在晚年,制定了很多中國人的禮儀制度,這些風俗習慣保留至今。

  我們婚喪嫁娶的很多風俗,都來自周公的創製。是周公讓中國早在三千年前,就成了禮儀之邦。而當時的西方社會仍是原始社會,野蠻社會。

  我們如今倡導的和諧社會,也正是周公所倡導的。

  【治理國家的強人】

  在治理國家的問題上,沒有人比得上周公。

  以德治國,依法治國。該狠的時候決不手軟,該出擊的時候決不猶豫。

  滅了商朝,周公把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封在了殷墟,撫慰商朝遺民。但是派了哥哥管叔和弟弟蔡叔監視他,算是軟硬兩手同時具備。

  後來武庚祿父和管叔造反,周公毫不手軟,堅決殺掉。而跟從管叔造反的蔡叔被寬大處理,等到蔡叔的兒子胡有所表現時候,又把他封在了蔡,算是對兄弟的友愛,能不殺的堅決不殺。殺了祿父,卻把紂王的弟弟微子啟封在了宋,給商朝留下香火,仁至義盡。

  討平管蔡之後,乘勝向東方進軍,採取先弱後強,先小後大,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戰略戰術,滅掉了奄(今山東曲阜)等五十多個國家,從此周的勢力延伸到海邊。平叛擴張兩不誤,可以說是雄才大略。後來毛澤東確立的農村包圍城市,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等,發揚了周公的戰略戰術。

  仁德可以使用,但是不能無限度使用,主動權始終要攥在自己的手中。

  對於殷商遺民,周公採取的是胡蘿蔔加大棒的方式,而美國一直到二十世紀才學會。一方面,周公對殷商遺民懷柔,另一方面,則是堅決拆散他們。一部分西遷到鎬京,一部分東遷到洛邑,一部分被派去了魯國(六姓)、一部分被派去了晉國(十姓)、一部分被派去衛國(七姓)、一部分被派去齊國。在分拆之後,殷商遺民已經無法構成合力,另一方面,他們享有充分的國民待遇,安居樂業,誰還想再回到萬惡的舊社會?

  封建制度則是周公的另一項劃時代的舉措。

  周公「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以作為捍衛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國內普遍推行井田制,將土地統一規劃,鞏固和加強了周王朝的經濟基礎。

  周公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即以血緣為紐帶,規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長子繼承。同時把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卿大夫。他們與天子的關係是地方與中央、小宗與大宗的關係。周公還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以調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係,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這就是所謂的禮樂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這種有秩序的社會。

  【鞠躬盡瘁】

  當兒子伯禽去魯國當國君的時候,周公說了一段千古聞名的話,原話如此:「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勿以國驕人。」

  翻譯過來是:「這樣的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當今天子的叔叔,我的地位已經很高了。即便如此,我還是很小心謹慎,生怕失去賢能之人。我洗頭髮的時候,如有賢士來到就把頭髮握著去見他,洗一次頭,往往要握著好幾次;吃飯的時候,因為賢士來見,就把來不及嚥下的飯菜吐出來去見他們,一頓飯往往要分成好幾次吃。你到了魯國,不過是個小諸侯,可不能驕傲啊!」

  曹操所寫「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就是從這裡來的。

  《說苑》記載,周公每隔一段時間會派出十二個人,三個人為一個小分隊,分為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去尋訪賢人,視察民間疾苦,之後回來向他報告。

  當諸侯來到中央朝拜的時候,周公就會把他們那地方的得失好惡告訴他們,這讓諸侯感到震驚和畏懼,而百姓聽說了,都會感到高興和看到希望。於是,天下諸侯都想方設法施行德政,百姓則安居樂業,《詩經》為此寫道:「柔遠能邇,以定我王。」

  【周公主義】

  按照我的理解,最早的元典性的東西是主義,進一步的發揚光大的是思想,而演進主義與思想的是理論。譬如我們說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中華文化中,能夠站在最高端俯視後人的無疑就是周公,所以,我們把周公的治國思想、哲學理論和設立的各種制度合稱為周公主義。

  偉大的周公,偉大的周公主義。

  周公之後,將他的主義全面發揚光大的是管仲,因此我們把管仲的各種思想理論和制度稱為管子思想;而在管仲之後,又有了老子、孔子、荀子等人,他們的思想可以達到學說的水準,也就是老子學說、孔子學說、荀子學說等,孫子、商鞅、韓非子、墨子等人,他們的思想可以稱為理論。

  周公主義——管子思想——老子學說、孔子學說、荀子學說——諸子理論,中華文化的脈絡實際上是非常清楚的。春秋戰國,中華文化的框架已經牢牢地搭建起來,後人們不過是在這個框架裡拆拆補補而已,不是嗎?

  沒有周公,行嗎?

  周公說了許多,就此打住罷。

  陝西咸陽岐山周原,有周公廟。山東曲阜,有周公廟。但是,周公的香火實在令人汗顏,即便去磕頭燒香的,多半也是求籤算命之徒。

  《易經》裡面講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今天,為什麼中華民族是全世界唯一綿延五千年不衰的民族,就是因為祖宗的德厚,能庇蔭到如今。可惜的是,我們對祖宗實在是太怠慢了。

  日本人喜歡參拜靖國神社,並且常常因此引起中國人民的憤慨。其實回過頭來想想,日本人參拜靖國神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自己連祖先都不參拜,連我們的至聖周公都不知道,我們是一群數典忘祖之徒。

  韓國人喜歡搶我們的文化,甚至想搶我們的祖宗,這也令我們憤慨。可是,回過頭來想想,我們尊重自己的文化了嗎?我們善待自己的祖宗了嗎?多少年了,我們的端午節成了粽子節,中秋節成了月餅節,孔夫子成了孔老二。好的東西,你不要,別人自然要來搶。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我們不僅不能夢見周公,我們甚至連周公是誰都不知道。

  憤慨吧,對我們自己憤慨吧。

  请收藏本站:https://www.dula8.cc。读啦小说网手机版:https://m.dula8.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