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首都,我来了_重生1993,我在首都收房租
读啦小说网 > 重生1993,我在首都收房租 > 第6章 首都,我来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章 首都,我来了

  二十万的资金,要是一下全部投入到中华企业权证上,可能会把整个权证价格给带起来。

  王鸣岐数了数挂出的卖单,差不多五万块钱就能扫干净。

  王鸣岐果断的拿出单子填了起来,五万块,全部买进中华企业的权证。

  半小时后,中华企业的认购权证,以可见的速度消失了,而权证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了两分钱。

  王鸣岐又研究了半天大盘,发现现在几乎没有认沽权证,认沽权证有点类似于做空。

  “现在还不是时候啊,等到三月份才是最合适的时间。”

  至于剩下的十五万,王鸣岐打算带到京城开始创业。

  王鸣岐算了算时间。

  今天都正月初十了,老家的十几口人,将会在正月十七或者十八到燕京。

  而王鸣岐还要提前去燕京做好准备,起码自己的小店要先开起来。

  魔都到燕京的火车上,人不算多,毕竟按照华夏的传统,不过正月十五不算过完年,除非有紧急的事,一般人都不会在正月十五之前出发。

  经过十八个小时的长途旅行,王鸣岐终于到了燕京。

  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还是熟悉的场景。

  前世,自己提着一口袋的煎饼,带着两百块钱,只身踏进了首都。

  为了省钱,一般都是住在桥洞里。

  这一辈子,已经完全不同,虽然包里还装着煎饼,但更多的是现金。

  王鸣岐一下车,就听到了熟悉的话语,“兄弟,住宾馆不?便宜,二十块钱一晚上。”

  “兄弟,洗澡不?能住宿,不用身份证,不查暂住证。”

  王鸣岐坐上公交车,直奔中官村。

  “宋老三,弟弟来解救你了。”

  上一辈子,王鸣岐到了燕京后,在三环边上租了个摊位卖蔬菜。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鸣岐去了一次录像厅,对录像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94年年初,放弃了蔬菜生意,转而开始卖录像带和磁带,此后又转战电脑组装业务,从此之后,一发不可收拾。

  毕竟都是高科技嘛,赚钱赚到手软。

  后来王鸣岐在圈内混熟了,才认识了盗版录像带和磁带的源头,宋兴仁。

  宋兴仁去了一趟南方,学习了南方的盗版技术,今年过完年开始创业。

  宋兴仁创业初期异常艰难,没人肯代理他的录像带和磁带,一直到今年夏天,才逐渐有了起色。

  重生为人的王鸣岐,准备成为宋兴仁的第一手分销商。

  不过,在见宋兴仁之前,王鸣岐打算先找一个落脚点,或者说一个店面。

  而店面最合适的位置,就在中官村。

  中官村才创办了两年时间,虽然比郊区要繁华一些,但此时的中官村,四处都是工地和低矮的平房,远没有后世的繁华。

  一下出租车,王鸣岐就感觉特别舒服,熟悉的口音,熟悉的场景,还有那些熟悉的人。

  “老板,要电话机吗?日本进口的。”

  “老板,要bb机吗?便宜,摩托罗拉数显的,原价三千块,给您优惠两百。”

  “老板,港台的电影看不看?”

  王鸣岐看到了好几个后世的熟人,例如后来从事打印机代理的马守亮,从事电脑代理的韩轩,从事手机业务的李慧军。

  这些人,无一例外的,正在中官村扫大街,几乎都在从事各种电子产品贩卖生意,什么计算器电话机,高档点的,已经开始贩卖电脑了。

  王鸣岐轻车熟路的往后世自己店铺所在的位置走去。

  四环边上的四海电子市场,是当时整个燕京最大的录像带集散地。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四海市场就是个巨大的城中村。

  成排成排的平房,杂乱无章的电线,四处都是广告的门脸,横冲直撞的黄色面的,天南海北的口音,构成了如今的四海市场。

  门口,卖鸡蛋灌饼的阿姨正在招揽着生意。

  前世刚开始干录像带和Vcd生意时,王鸣岐没少在她这吃早餐。

  “大姐,来个灌饼,两个鸡蛋,多放葱花。”

  “多加鸡蛋多加钱。”

  “知道,一毛钱一个嘛,加。”

  “好咧,豆浆豆腐脑要不要?”

  “来碗豆腐脑。”

  王鸣岐真的馋了,好多年不曾吃过她家的豆腐脑了。

  还是那熟悉的味道,尤其她家的豆腐脑,没有一点豆腥味,加上多多的芝麻酱和韭菜花,那味道,绝了。

  “大姐,生意怎么样?”

  “还是那样。”

  “我感觉这里的人越来越多了。”

  “那倒是,不过赚的钱没以前多了。”

  王鸣岐边吃边和大姐聊着。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物价双轨制的关键时刻,各种物价上涨的速度,远超大部分人的收入增长速度。

  去年一个月赚一百块,一家子就够花了,但今年没个一百五,平时都不敢吃肉。

  “您啊,可以把价格提一提,哪怕提五分钱呢。”

  “哎,大家都不容易,在我这吃早餐的,都是在这打工的小孩,要是一贵了,他们可能早饭都不吃了。”

  王鸣岐哈哈笑了起来。

  王鸣岐对这个大姐非常熟悉,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位大姐,叫贫穷的富翁。

  大姐以前是无线电厂的职工,丈夫是北冰洋汽水的职工,俩人在二环边上有两间屋子,面积大概三十个平方左右。

  如果按照价值来说,她家的资产超过大部分人,但从收入来说,有点入不敷出,尤其是她老公下岗的情况下,一家子的生活更是艰难。

  “大姐,你知道周边有租房的吗?要是有卖的就更好了。”

  “小伙子,你想买房子啊?”

  “是啊,要是价格合适,我就考虑考虑。”

  “这边的房子都是外销房,要是想买内销的,你得去四环边上了。”

  所谓的外销房,是专门针对国外人购买的房子,一般情况下,一平方在一千五到三千美元之间,按照一比八的汇率,一平方一万到两万左右。

  不是说你有钱就能买外销房,你还要有外国人的身份,用外汇购买才行。

  不过,内销房就便宜多了,同等价位,只不过一个计价单位是美元,一个是人民币。

  一个穿着西服,打着领带的食客,一边吸溜着鼻涕,一边往嘴里塞油条,一边说道:“兄弟,往西走,不远,有个叫知春里的小区在卖,一平方两千八。”

  “知春里?谢了兄弟。”

  “你要是能接受郊区,那边的价格低,听说过几个月有个小区开盘,前面是写字楼,后面有八栋住宅,一平方不到两千块。”

  请收藏本站:https://www.dula8.cc。读啦小说网手机版:https://m.dula8.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