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以退为进,韬光养晦_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
读啦小说网 > 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 > 第252章 以退为进,韬光养晦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52章 以退为进,韬光养晦

  第252章以退为进,韬光养晦

  王莽执政后,时常听从白宣的建议,克己不倦,招聘贤良,所受赏赐和邑钱都用来款待名士,生活反倒更加俭约。

  有一次,百官公卿都来探望他的母亲,见到王莽的夫人穿着十分简陋,居然还以为是他家的奴仆。

  之后,朝野上下都对王莽竖起大拇指,认为王莽是大汉之表,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个圣人,活着的圣人,有圣人担任大汉的大司马,这代表着大汉将要走上巅峰。

  于是王莽的威望无限的拔高。

  在王莽的授意下,上书改制朝廷官制,最后汉帝下诏拔擢王莽为骑将军。

  以大司马骑将军为大司马,罢去将军官。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封为列侯。增加大司马,大司空的俸禄与丞相相同,都是万石。

  汉二十六年(绥和二年)

  正月

  汉帝下诏罢部刺史,更置州牧,秩二千石。

  三月

  汉帝驾临甘泉,郊祭泰山。回程驾临河东,祭祀后土。

  十八日

  酒色侵骨的汉帝在昭仪赵合德的怀抱中暴死,皇太后“治问皇帝起居发病状”,赵合德畏罪自杀。

  汉帝刘骜崩于未央宫。

  群臣在王莽的带领下,为汉帝上谥号“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克终曰成;制义克服曰成;礼乐明具曰成。是为大汉孝成皇帝。

  原本太后还想为成帝立庙,但是群臣和各地王公伯侯细数成帝功绩,发现还够不上立庙,故而无庙号。

  成帝的侄子刘欣,去到太庙拜揭高祖,登基为帝。尊成帝母亲皇太后王政君为太皇太后,成帝皇后赵飞燕为皇太后

  四月

  成帝棺椁下葬于延陵。

  成帝的结发妻子许皇后原本先后生下了一儿一女,但不久都早夭;后来与班婕妤有一子,也早夭了;

  后来由于成帝被酒色掏空了身体,又宠幸赵飞燕、赵合德姐妹,皆无子,赵氏姐妹害怕其他妃子生子动摇自己的地位,故而赵氏姐妹不断迫害后宫,导致后宫妃子互相倾轧,导致成帝最终绝后。

  无奈,汉帝只好在绥和元年,册封异母弟定陶王刘康之子刘欣为皇太子。

  汉帝新立,立即上尊自己已逝父定陶恭王刘康为恭皇。

  五月

  汉帝以立妃傅氏为皇后,并下诏说《春秋》有云,母以子贵,于是尊祖母傅太后(傅昭仪)为恭皇太后,母丁姬为恭皇后。

  汉帝及元从亲族,包括傅太后、丁皇后、傅皇后均居未央宫及其附属北宫,太皇太后王政君独占长乐宫。

  见到王氏独揽朝政,而自己与王氏并无关系,汉帝由是不信任王莽。

  于是汉帝通过傅太后,言王莽身为汉臣,竟然不尊重傅太后,遂下诏将其痛骂,同时又不断提拔外戚傅氏和丁氏之人,想要与王氏分庭抗礼。

  而傅太后一直想要将自己的尊号提高到与王政君同等地位,但是都被大司马王莽、太傅师丹、大司徒孔光,甚至于自己的亲戚傅喜等人阻止,于是更加怨恨王莽。

  王莽见这样不是个事,便召集亲信寻求办法。

  “将军,如今新帝继位,其自带一班元从之臣,而将军与其并无关系,得不到他的信任很是正常,但是皇帝毕竟是皇帝,和皇帝直接对上,我们从先天上就失去了优势,如今政权军权,中央和地方大多都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不如将军以退为进,主动辞职,韬光养晦。我看陛下的那些亲族和元从之臣中,也只有那个师丹有能力,不过也只有他了。

  但是他不是外戚,很难得到傅氏和丁氏的全力支持,纵使有千般才华,也无处可发。况且今天下正处于动荡之际,只要将军不断提升自己的名望,待到局势有所变化,再以大势重新回到中心。

  到那个时候,还有谁能够阻拦您吗?只要我们这些人还有王氏认同将军,即使将军在不在大司马之位,又有什么关系呢?

  时局变化,百官思君,百姓思变,自然而然就会想念身为天下最有名望的你,到时候,内有太皇太后,外有我们这些亲信,重回长安,大势在你啊。”

  白宣主动给王莽出了一个以退为进的计策。

  “将军,我认为白御史的计策很好,如今新帝信任傅氏兄弟和丁氏的丁明,对于我们这些先帝旧臣唯恐避之不及,如果贸然与之对抗。

  其又有陛下和傅太后支持,我们纵然能够取胜,也怕是会失信于天下,到时候那些自誉为忠于刘氏之人,一定会以此起兵造反。那天下就该陷入动荡之中了。

  可王氏身为辅政之臣,恐怕会脱不了干系。就算我们将这些动乱平息,那么我们还有多少力量去改变大汉百年的痼疾呢?”

  这次刘歆赞成了白宣的说法。

  别看王莽身为大司马,权倾朝野,中央地方大多以他为主,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他能够带着他们解决如今大汉痼疾的基础上。

  王莽十分清楚,除了自己以名望和个人魅力,拉拢的如刘歆、甄丰、平晏等寒门、平民出身的人外,其余的三分之二的人都是王氏和白氏的人,都以王舜和白宣为主。

  是因为他们俩认同自己,所以这部分力量才会为他所用。

  因此他十分注重与王舜和白宣的关系,对待他们俩与对待其他人的方式和态度是不同的。

  如今刘歆和白宣同意在自己退下去之后继续支持自己,但是王氏呢?要知道如今王氏还有一位叔伯级别的大佬王立在世,他同不同意自己呢?

  所以王莽将目光投向了王舜。

  “将军放心,你姓王,王氏不支持伱,难道还要支持傅氏和丁氏吗?而且早在先父时候,王氏就已经将你定为未来的家主,只要你不放弃王氏,王氏必将与你站在一起。”

  “好,既然诸君都劝说我以退为进,那我便先让他们一子,我倒要看看,这大汉缺了我王莽,能否引来大治之世。”

  几日后,王莽迫于傅太后的压力,主动辞职。

  原本朝臣都属意右将军傅喜担任大司马,但是由于傅喜为人谦虚正直,一直劝说傅太后不要干涉朝政,被傅太后所不喜。

  所以汉帝只能以太傅左将军师丹为大司马,帮助自己辅理朝政。同时又提拔了大量的傅氏、丁氏子弟,一时间仿佛傅氏和丁氏成为天下最显耀的家族。

  但是,虽然王莽隐退了,但是支持王莽的王氏、白氏以及其他力量在朝堂和地方还是根深蒂固。

  王莽回到了自己位于河南之地的新都,在那里结庐而居,一面韬光养晦,一面不断收集朝堂信息,以便能够早日回归。

  身为前朝权臣的王莽一走,汉帝就立马放下心来。

  见朝政已经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汉帝便开始着手解决流民和地方土地兼并的问题。

  大司马师丹立即给汉帝上《限田限奴书》,其中规定:诸侯王、列侯、公主、吏民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诸侯王的奴婢以二百人为限,列侯、公主一百人,吏民三十人;商人不得占有土地,不许做官。超过以上限量的,田蓄奴婢一律没收入官。

  这得到了大司徒孔光和大司马何武的大力赞成,认为这有助于解决大汉持来已久的痼疾。

  原本汉帝也是十分中意的,但是得到了以丁明为首的傅、丁两家的阻止,同时也被自己的宠臣董贤所破坏。所以这一个办法并没有被彻底的执行下去。

  汉二年(建平二年)

  由于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民间风潮愈演愈烈,天灾人祸不断,而有关于大汉天命到了终点的说法越来越得到天下人的赞同。

  汉帝让众臣商议,如何解决民间汉命终结的办法。

  太学祭酒刘歆、五帝庙庙祝全道子、待招待诏夏贺良等人作高祖为赤帝之精的谶言,说汉家历运中衰,应再受天命,要改元易号,让上天重新赐给大汉天命。

  于是汉帝便下诏:“汉兴二百年,历数开元。皇天保佑朕这不才之人,汉国再获受命之符,朕的德行菲薄,岂敢不遵!大凡更受天的大命,必须改制更新,现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朕号称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一百二十为度。”

  但是这种办法根本没有用,民间起义不断,边疆游牧民族见大汉势颓,也不断侵扰边疆,使得大汉的军费一下子拉得很高,几乎将国库掏空。

  又有关中关东几百万流民嗷嗷待哺,朝堂上以傅氏、丁氏为首的外戚不断迫害有能力的朝臣,使得局势越加混乱,加上汉帝大手笔的花钱打赏近臣,一出手就是千万钱,就一个董贤,就被汉帝下令赐下万万钱之多。

  又不断的征发徭役,修建自己的陵墓,恰逢其母丁氏去世,为了让母亲和父亲恭皇合葬,葬丁太后于定陶。又征发陈留、济阴附近郡国五万人开挖墓穴并进行封土。

  这几年来,天下各地不是发大水,就是旱灾蝗灾,加之人祸,大汉将要亡的局势越发的清晰,天下人更加期望有一个人来破解这场困局。

  恰好,传出隐居在新都的王莽二儿子王获因为杀死家奴,被王莽严厉责罚了他,甚至逼王获自杀,以赎罪,得到世人的赞赏。

  于是许多官吏和平民百姓都为王莽被罢免鸣不平,要求他复出,解救天下人。

  眼见要求王莽复出的声音越来越大,汉帝迫于局势,不得不将王莽召回长安,但只是让他侍奉王太后,没有恢复其官职。

  请收藏本站:https://www.dula8.cc。读啦小说网手机版:https://m.dula8.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